生技投資/IPO投資 20130923諾華生技基金也看好台灣生技產業發展

Posted by Unknown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0 意見
在台灣生技產業發展逐漸發光發熱下,除了台灣重量級的生技創投積極投入之外,也吸引了國際大藥廠的目光:諾華(Novartis)投資基金也首度來台灣尋求投資的機會,這也是首次有國際大藥廠進行評估是否投資台灣生技公司的動作。 目前台灣主要的大型生技創投基金包含鑽石投資(中天、潤泰、富邦、台新)、新陳創投(安成藥)、上智創投(永豐餘)、波士頓創投(台灣工銀)、台安創投(中鋼、台肥、國發基金等),規模最少都從20億元起跳,布局重點則以新藥研發、新醫材及特殊學名藥等為主。 而身為全球第二大的藥廠,諾華旗下的投資基金成立於1996年,規模高達8億美元之譜(約台幣240億元),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生技投資基金,目前已在全球投資超過70家的新創公司,其中亞洲地區已經有投資的國家包含新加坡、韓國、中國大陸等地,而台灣有機會成為該基金第四個在亞洲所投資的國家。 此次諾華生技投資基金攜手生技中...

生技投資 20130917生技業將有更多海外專家回台貢獻所學

Posted by Unknown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0 意見
走過之前宇昌(現在為中裕)案的風風雨雨,國際知名生技專家楊育民決定參加2013年10月7~9日舉行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此舉也將替台灣生技產業打下一劑發展的強心針。 過去對政府處理宇昌案感到失望,楊育民在2012年辭掉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及跨部會選題小組等頭銜,也使台灣失去了目前亞洲人在國際大藥廠中位階最高的經理人(2013年3月才從羅氏大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職位退休),連帶也使BTC也失去了包含許照惠、張有德等大咖海外生技專家。而此次楊育民在睽別1年後願意回台,除了強化台灣在發展生技產業的信心之外,更可能有機會重新吸引更多海外的成功生技專家回台貢獻所學,包含Impax(益邦)創辦人許中強、SiiC(生技整合育成中心)最高顧問蘇懷仁等,相當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這些成功的海外生技專家除了願意替台灣產業發展及升級貢獻所學之外,更期待能替台灣創造出第一顆...

生技投資/IPO投資 20130911 整合設計開發大廠大江生醫進軍資本市場

Posted by Unknown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0 意見
大江生醫(8436)為保健食品及保養品ODM大廠,公司經營發展的主軸在於能夠分析整合各生物原料,進而研發出新型態的生技原料,再透過本身的專利技術提供客戶在客製化上的需求,替客戶製造出符合市場需求及競爭力的相關產品。主要競爭優勢為將研發、生產、行銷等進行一條龍的整合,縮短客戶將產品推入市場的時間,公司同時已是全球保健及美容保養品牌廠商的ODM廠商。 由於公司的主要競爭優勢為一條龍的整合能力,加上公司也擁有高達3000多種保健食品及保養品原料,在原料採購上的競爭優勢,也是公司跟別家競爭對手最大的差異及優勢;除了原料採購上的優勢之外,公司設立的四大研發部門:QODM實驗室、明日實驗室、功效驗證實驗室、品質驗證實驗室等,是針對產品開發的各階段所需各司其職,也替各階段的開發打下強心針;在產品開發上公司也能使用在地特有的原物料開發獨特性的利基產品,有利於後續的產品特色及差異化;而身為產品整...

生技投資 20130910 創投積極切入生技產業的背後意義

Posted by Unknown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0 意見
創投,是資本市場中的重要先行觀察指標之一,由於該產業特性的緣故,意味著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領先發掘者,舉凡過去台灣半導體、光電、零組件等產業的發展,背後都可以看到創投的影子。平心而論,創投最終還是要以獲利為主要目標,因此最後終有退場機制的動作,但不可諱言的,創投會積極參與的產業,一定是未來發展具備相當程度的能見度及報酬率,否則也不會吸引創投願意花時間耕耘及等待了。 最近資本市場傳出創投積極進軍生技產業,這是不是另外一個值得中長期追蹤及注意的現象?頗值得大家注意!身為台灣最大的創投公司華威(同時在兩岸排名第8名、全球也能擠進前300名之列),日前透過私募的方式拿下掛牌的生技醫材公司紅電醫(1799)經營權,總計該公司已經布局生技產業中約10家公司,除了代表該公司未來尋找投資方向的重點之外,是不是在生技產業中嗅到未來錢的味道,更值得多加注意。 回顧台灣重要的集團,近年來積極投...

生技投資 20130903 生醫產業總評結果中有沒有投資明牌

Posted by Unknown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0 意見
2013年生醫產業總評結果正式出爐:此次評選為生策會及生策中心自2012年起,針對台灣114家上市櫃生技公司進行評選,包含營收淨額、營收成長率、稅後純益、稅後純益率、淨值報酬率、資產報酬率、每一員工銷貨額、生產力指標等8項指標的綜合分數進行排名。 10家標竿企業(各分類按分數排名)分別為食品的葡萄王(1707);原料藥的神隆(1789)、旭富(4119)、中化生(1762);醫材的百略(4103)、精華光(1565)、五鼎(1733);製藥的東洋(4105)、友華(4120)、生達(1720) 。 除了上市櫃公司之外,生策會及生策中心也有請台灣200多家號稱進行研發的公司說明包含目前研發的項目、技術核心、市場規模、臨床試驗進度等5項,再依照相關廠商回覆的資料(最後有64家公司完整回覆),篩選出按照國際準則進行新藥研發且進展較為明確的公司。 17家研發指標企業(僅按代號排列順序)分別為上市櫃的基亞(3176)、懷特(4108)、中天(4128)、台微體(4152)、智擎(4162)、合一(4743)、東生華(8432);興櫃的寶齡(1760)、中裕(4147)、太景(4157)、友霖(4166)、泰宗(4169)、因華(4172)、浩鼎(4174)、安成藥...

累積人氣

線上人數

追蹤本站